弘扬太极文化,揭示太极真谛。同练养生太极,共享健康快乐。
  养生太极拳   太极健身   太极经典   初学者园地   太极源流   拳坛轶事   太极拳首页  
养生太极拳的一般知识   

太极拳发展中价值取向的变迁

 

——虚无子

太极拳拳学体系的开创

在张三丰之前的几百年间,已有一些养生家、武术家们集养生术、武术之精华,逐步积累、创编内家拳术,张三丰集大成而创“十三势”——王宗岳统一拳名为太极拳。

张三丰以道家养生学家和内家拳术家的广博学说和深厚功底,在创造太极拳术的同时,根据老子及道家学说开创了太极拳的拳学理论,又经几代太极宗师(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宗岳),以易经、太极阴阳学说并吸收武、道、释、儒、医等有关理论,逐步积累构成了太极拳的拳学体系。1921年左右,以徐致一、许禹生等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,以科学立说研究国术,用心灵术、生理学、物理学、力学、几何等当代科学阐述拳理,开创了用现代科学研究太极拳的新纪元 。现代科学的融入太极拳的拳学体系的研究方法,一直沿续至今,至使太极拳的拳学体系渐至完善。

同时,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也必然地影响着太极拳拳理、拳术的发展和演变,太极拳也就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。

一般地说太极拳在技击防身、健身养生等方面具有非凡的功效。但是,由于人们价值取向的不同,对太极拳拳理的哲学理性、拳术的武学结构、功法的养生学特征有所侧重或偏颇,太极拳锻炼的功效也可能有所不同。

因此,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价值取向的变迁对太极拳发展的影响,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太极拳的拳学理论,科学、合理、正确地进行太极拳运动的锻炼,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身心潜能,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健身、技击效果。

 

张三丰创十三势——文体武用

张三丰(1274年~) 道教隐仙派犹龙六祖,按照现代的说法是养生学家,生命科学研究者。他根据老子大道及道派养生术创造的"十三势",是以养生为基础,文体武用,融养生与武技于一体。

"十三势"的技击、健身功能正合适于当时民间御贼保身、健身养生的需要,所以得以长期在民间广为流传,并先后有过"三世七"、"先天拳"、"后天法"、"长拳"、"小九天"等不同名目,但其拳学体系突出了太极拳的文体武用。约经百年左右才传王宗岳。

王宗岳的太极拳价值观——益寿延年

王宗岳得张三丰真传,为建立太极拳的拳学体系有重大贡献。著有《太极拳论》,他第一次以"太极拳"统一拳名。王宗岳以教书为业,所以他对太极拳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健身养生。他在《太极拳论》和《十三势歌》中,强调了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,富有哲理地阐述了太极拳注重意气运动的修炼方法。他告诫后学:“详推用意终何在?益寿延年不老春!

陈王廷为平乱而学拳

陈王廷是一个地方武官,他在一次奉命平乱时,遭到李际遇部将蒋氏的抵抗。蒋氏以内家拳法之理,总结整理少林拳派太祖红拳、长拳、戚氏拳,而创忠义拳法,能百步赶兔。陈王廷不能胜。

时代和职业的需要决定了陈王廷以武技判别拳术优劣的价值观,所以他深爱蒋氏的武艺。李际遇事败后,陈王廷藏匿蒋氏,尊其为武术把式(人称蒋把式),以传授忠义拳。忠义拳传陈沟时改名为砲捶,即今之陈式太极拳第二路。故砲捶擅长于技击。

陈王廷以武技为价值取向、强调太极拳的技击功能的思想突出地反映在他的拳论著作中,并为陈氏后人所继,至今二路砲捶习者甚多。

蒋发传拳陈长兴——乃文乃武七十二式

将王宗岳太极拳传至陈沟的是蒋把式之子蒋发。蒋发是王宗岳唯一的弟子,他将王宗岳所传的乃文乃武七十二式大架传给陈长兴。

陈长兴授徒数十人,在传授七十二式大架的同时,视学员性情各异,也曾教过拳势刚劲的陈式老架一路太极拳和二路砲捶以及砲捶长拳。陈长兴的弟子杨露禅也是按学员素质传,因材施教,这就是以后太极拳发展分支的起因所在。

保镖和拳师的价值取向——武技的重要性

冷兵器时代,武术在国家的兵戎战事、社会的防身保家都十分重要。

保镖和授拳的行业化,也是造成以武技为价值取向原因。以镖师、拳师为了维护其与收益密切相关的武坛地位,不得不以武技"无敌手"为其追求。在他们看来太极拳的价值是技击性。

当今市场经济下重又兴起授拳行业,有的的确是为了培养人才,练武育德,但也难免出现少数以商业利润为目的者。

杨禄禅的价值观——从 "无敌"到"制敌保身"

杨露禅学拳是为了提高技击水平,他"三下陈家沟"就是以"无敌"为追求目标。他的这一价值观一直保持到中年。中年以后,以"制敌保身"训导弟子

杨禄禅价值观的升华——产生了杨式太极拳

四十岁以后,杨露禅到北京教拳,任旗营武术教师。这时期,冷兵器作用消退、火器兴起, 一些知识分子提出"强民身,救弱国";跟他学拳的一些体弱有病的人,变得肥壮健康了。这些,使杨禄禅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的认识升华到一个社会效益的高度,他的太极拳价值观由"制敌保身"上升到"强民身,救弱国"。

价值取向的变化使杨露禅从新学习王宗岳"详推用意终何在?益寿延年不老春!"的教导,重新审视他从陈长兴那里学来的陈式太极拳,并加以研究改革,摒弃了原有套路中的窜蹦跳跃,腾挪闪战等动作,创编出适合于强身健体的、身法灵活、步法紧凑的小架太极拳,传其次子班候。又以速度均匀、步法沉稳的中架太极拳,传其三子健候。健候又传其子兆清(字澄甫)。经过杨氏三代人的努力,经历约五十年,最后由杨澄甫定型为杨式大架太极拳,从此太极拳回归到文体武用、走向群众性体育运动铺平了道路。

太极拳从门户武术走向大众体育

杨式大架太极拳动作柔和匀缓,姿势舒展大方,无跳跃发力,无高难度动作,适合各种年龄层次、不同体质状况的人锻炼,是其成为大众体育的基础。

杨氏后裔以及杨门弟子徐致一、许禹生等,继承师门传统,以"强民身,救弱国"为目的,创办体育研究社推广普及太极拳,开太极拳走出门户,为全民健身运动服务之先河。

新中国成立以后,国家体委及有关部门组织推广太极拳运动,做了不少工作,使太极拳普及全国,传布到国外,开创了千百万人参加太极拳运动的生动局面。

1956年原国家体委编制了24式简化太极拳,1957年又整理推广了杨式太极拳(俗称88式),并以各种形式大力推广太极拳运动。太极拳的推广,正好适应现代工作节奏紧张的人群,和中老年人群的健身需求,太极拳成了街头公园、健身场地千百万群众的主要健身项目,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。

但是,当今太极拳界看待太极拳的价值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,因此,太极拳的锻炼功效也会有所不同。

现代太极拳的价值取向

重建门户——练功夫

不说当今授拳行业的个别歪门邪道,单论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而重建门户的太极大师们。他们可能是参加比赛、打擂台拿过奖牌,或者也练成点真功夫。但是在经济利益价值取向驱使下,他们(包括其弟子们)练真功夫、拿奖牌、显本事,是为了维护大师形象和门户照牌。他们必须在使力斗巧上做功夫,练的是功夫性太极拳。

功夫性太极拳锻炼者,必须注重使力技巧的锻炼;松柔、虚静成了使力斗巧的基本功。技击性太极拳家,如果重视这个基本功的训练,也能得到了健身的"副产品",所以就产生了很多高寿的太极拳家;然而,有些人终身在使力斗巧上做功夫,疏于养生。

不能预言疏于养生的当代"太极拳家",历史的教训是可以借鉴的。曾经有人列举了四位太极宗师的有生年龄在53岁至57岁之间,而提出对太极拳延年益寿的质疑,我想从这里或许可以找到答案。

比赛和表演

太极拳比赛和表演,对太极拳的发展和演化也有导向作用。

组织比赛的本意是为了推广普及太极拳运动,提高全民体质,有好的导向作用,取得了社会效益。但是,也出现了一些偏向。

除了上述所说的被少数人利用为商业性牟利的手段外,还有就是比赛和金牌导致太极拳的表演性追求和艺术化倾向。太极推手、散手比赛导致偏重于技击性锻炼。套路比赛导致强调显形与亮相。因为他做拳的目的是给别人看的,不然就得不到金牌和掌声。所以他们把"重意不重形"、"用意不用力"的练拳原则改变为"重形练艺"、"意力双修"的锻炼方向,走上了形艺和技艺的追求道路。肢体柔韧性成了基本功,因而也能健身。套路比赛的金牌得主,往往不敢参加推手比赛,参加推手比赛者往往疏于套路,可见他们锻炼的偏面性。

健身与养生

这里所说的锻炼性太极拳,是以健身、养生为目的。他们以达到自身健康为目标,因而既无斗巧的必要,也无竞艺的负担,他们自由自在地由着性子锻炼,他们成了当今太极拳运动的主流。

国家体委和有关部门、团体,以各种形式大力推广太极拳运动,使太极拳从门户走向了街头公园的健身埸地,由阳春白雪变成了下里巴人,和者极众,动员了各阶层人士,老弱妇孺都能上阵,形式了浩浩荡荡的锻炼大军。开辟了太极拳走向全民健身运动的时代,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。

 

 
 
养生太极拳的一般知识

太极拳的体操化倾向

纠正体操化倾向

身心兼修,性命双修

太极拳的意气运动

意气运动是王宗岳太极拳谱的核心

练意练气及其疗疾健身功效

练养生太极拳,提高抗病康复能力

太极拳发展中价值取向的变迁

太极拳的基本特征

从太极门到太极拳

养生太极拳及其学习步骤

几种杨式太极拳拳谱之比较

不应以拳式数目区别太极拳

 

本站备案序号:赣ICP备05002082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600号